當蒙德里安在1944年沈睡了數十年後,他在興德國小圍牆活了起來,活在興德人及每個路過的人心中!
當大地在睡夢中醒來,陽光灑遍興德國小蒙德里安圍牆身上,輝映在線條與色彩所組合的構圖,與圍牆邊的街道及其內外的盎然綠意,在直觀上形成一幅視覺饗宴,情感上則引發出柔和、輕快及和諧的生命力。蒙德里安圍牆在每個早晨為興德的師長及學子注入活力,讓美好一天展開序幕,他與每個興德人互道早安成了自然的呼喚。(上列兩圖有此意境)
本校的圍牆改觀於民國91年度,當時的總務主任鄭芳枝及接任的陳瑞香主任限於建築法規及經費等條件,要融入獨樹風格設計且富教育意涵實屬不易,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張世宗教授的協助下,提出的創意是將本校圍牆結合荷蘭畫家蒙德里安(1872-1944)的線條與色塊組成之風格而形成宛如一幅巨大抽象作品。人們走過圍牆邊時,都自然能感受到一點西洋藝術家的美感氣息,並透露濃郁人文色彩。
興德同仁對蒙德里安都有認知,如:「蒙德里安是風格畫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他利用抽象的造型與中性的色彩來傳達秩序與和平的理念。蒙德里安發現了新的個人形式,他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創作(直線、直角、三原色)組成抽象畫面,讓他的畫作呈現釵h的「線與色彩的構成」,這些色彩充滿輕快和諧的節奏感。因為他的畫在色彩、線條上呈現輕快的律動,畫面的音樂性常常會讓人體會出甜美與明確的快感。」(洪瑾瑜,民96)學校也試圖將此認知轉化為情感,並進一步融入教學的意涵,現任洪瑾瑜校長想透過學校藝術教育的仿作及創作來發揚,資訊組林美芳組長在學校網站首頁加上蒙德里安圍牆圖騰呈現新意,這讓蒙德里安的精神不死,因為他的感染力已經滲入興德文化之中。
百年前的蒙德里安,其關鍵的轉變是1919年∼1938年發現了新的個人形式。興德國小在21新世紀初改變了圍牆,一道融入蒙德里安風格與精神等元素的興德圍牆,象徵了興德在教育場域的努力及不斷改變,不但宣示學校淡化圍牆所造成隔離感的心意,也試圖拉近學校與社區的關係。這道蒙德里安圍牆,活化校園建築連結學習與生活,是一項創意,更是融合藝術與教育的美感。